2015年1月28日 星期三

賴清德進議會,全民倒數中




賴清德進議會,全民倒數中


政治評論員


劉國

猿は木から落ちても猿だが、政治家は選挙におちたらただの人だ
大野伴睦(1890-1964) 自由民主党副総裁(1857-1964

 「猴子從樹上掉下來還是猴子,政治人物要是選輸了,只是一般人」



台北市長柯文哲領導的市府團隊接連動員戡「弊」,爭取分秒曝光,對於民進黨籍縣市首長形成巨大壓力,2016年總統大選前,在野大聯盟跟民進黨之間的合作,還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其他的民進黨籍縣市首長則否,黨中有派,派中還有派,誰黏掌旗的最近,大家都在看。

柯文哲壓倒性的媒體曝光量以及輿論效應,早已形成一把利刃,這把利刃有兩個用處:第一是擺在家裡當擺飾,第二種是拿來砍殺。前者成為柯文哲「有在做事」、「最會做事」的一種象徵,後者不外乎砍向國民黨籍前任縣市首長,成為佐證國民黨籍前任縣市首長失能、失職的利器,到目前為止屢試不爽,不過水火無情,這把刀同樣也抵著民進黨籍縣市首長的咽喉。

柯文哲動輒將地方自治事項訴諸媒體公審及中央-地方對決的政治操作,為所謂的在野大聯盟贏得策略上最有利的位置,在確定這波泛綠勢力願意整合在蔡英文旗下之前,其他綠營地方首長有不得不仿效的壓力。西門町槍擊案破案後2天,針對柯文哲欲將監聽程序改為「報備制」的說法,蔡英文高舉「基本人權」作為回應,新潮流系段宜康臉書高分貝痛批,兩者看似無關,實則看管意味濃厚。簡言之,中央執政的既然是國民黨,那麼「葉爾欽」人人可當,但「兩個太陽」當然不行。
內科醫生和外科醫生除了政治上的輸贏,別忘了市民



台南市議長選舉已於議員宣誓就職典禮後,在去年1225日投票選出正、副議長,並報行政院備查。賴清德按地方制度法等相關法規之規定,應至台南市議會進行施政報告與備詢。賴清德以李全教涉及當選無效與賄選為由,拒絕帶領市府團隊入市議會,大動作痛批李全教、還不忘撻伐朱立倫,抬高政黨對決的氣氛,讓地方政治陷入僵局,早已被各家媒體解讀為「2016」年暖身。

但媒體忽略的可能是,「賴清德劇場」背後,這種對抗政治下的荒謬以及隨之而來的政治虛耗。地方制度法中,直轄市長不是議長當選與否的核定機關,也沒有授予直轄市長主動或被動解散議會的權力,在法院函告當選無效之前,賴清德獨創「議會不信任案」,到底是針對國民黨籍的議長李全教,還是民進黨過半的台南市議會。退萬步言,就算李全教遭函告當選無效,由民進黨籍副議長郭信良代理後,賴清德就願意踏入市議會了嗎?果真如此,民進黨籍議長帶領下的市議會,競選過程與組成份子難道就改變了,不仍是賴清德口中的「黑金」與「賄選」。

李全教有沒有議長做,不是我們關心的重點,升格直轄市後,權分了、預算也分了,台南市當年儘管人口未達直轄市標準,翻開雄心勃勃的改制計畫書,滔滔不絕:地方政治上將以公民投票增強參與;地方財政方面預計提高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基準;農業產業發展上則提出建全農業生產環境以提升農業競爭力;都會發展上改制有助於形塑區域發展定位以成為永續城市...等等,相較於此,食安風暴中賴清德的謹小慎為,忽略毒澱粉與塑化劑與台南小吃整體安全密不可分,不採取高於其他地方政府的行政作為,反而不忘時時提醒中央應「買單」。賴清德口中的建設大台南,難道是「大亂鬥」、「大包圍」、「大鬧事」。

地方自治、地方民主,多少人假汝之名而行。

賴清德近7成得票率連任台南市長,九合一選舉中,新潮流系市議員參選人也大幅度當選,完成新/舊議員地盤移轉,既然有這樣的實力,我們希望有位子的政治人物,不要把地方民主當作尿壺痰盂,只有在跟中央對抗時,才從床底下拿出來。


2015年1月17日 星期六

葉克膜與黨務革新

葉克膜與黨務革新


政治評論員
劉國


後馬時代府、院、黨在政策的推動上是處於「政治真空」的狀態,這個制度危機是否得以在國民黨新任黨主席上任後獲得解除,仍是未定之天。

交通部高鐵財改案在立院交通委員會慘遭自家立委擊退,黨籍立委吳育昇重話:「高鐵問題要從政治面考量」,前政務官李鴻源細數任內所推動的政策,逐一轟擊。大官人各吹各的調,好比賣戲票的委屈,演戲的脫稿,最苦的還是人民,政黨政治罹患癌症,國家競爭力流失,看不見未來。

立委好以「案不出委員會」相逼,最後不但沒有達到憲法所期盼的「立法院為國家最高立法機關」慎重審議效果,諸公們動輒砲打中央、修理文官、鋸割政府政策,反而助長了一波波政治鬥爭的火苗,給予「政治禿鷹」進場獲利的優惠。

「政治真空」的前兆在前年即有跡可循,時任行政院長的江宜樺在挺過10210月的倒閣案後,1031月地政士法覆議案,國民黨籍立委即違反黨團決議投票,1033月又因國民黨團操之過急,要求黨籍立委張慶忠將服貿案強出委員會,引發各界撻伐,形成前所未見的統治正當性危機。我國高度經濟成長期告終,企業型政府面對的是如何針對突發或高度不確定性的議題即時而有效的回應,設計並產出具備穩定成長性質與保護特定利益的經濟、會、外、文化政策。

立法部門面對的是前所為見的「效率」與「公平」性兼顧的挑戰,但法案審議的外環境是包括行政部門、利益團體、政黨、公民團體等多元厲害關係人與多元審議中心的結構。簡言之,政黨作為統合社會利益的角色沒有減弱,在多元參與者的壓力下,應該創造更為細緻的政策過程,負擔更大的政治責任。

在野黨黨主席早已嗅到採取強勢政治領導的「黨務改革」必要性;知道黨務改革是支持政黨長期執政或追求政黨輪替的必要之善。此觀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近來高舉黨意的大動作自明:自家立委薛凌及吳秉叡針對「財政健全方案」靈肉分離的真/假護航配套提案,以及地方議長選舉黨籍市議員實質外遇的投票行為,採取高分貝喊話及並交由黨紀「公決」處置,無不是準奪權集團避免將來自身陷入分崩離析、精神錯亂的預防注射。


黨紀(英:party discipline日:党議拘束)是內閣制國家健全立法機能,明確責任政治的制度工具。




無論什麼樣的政策制定過程,最後承擔結果責任的終將是政府本身。大眾政黨若自貶為買家與賣家的拍賣所,不願向社會打開密室之門,無疑是病危的象徵。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國民黨黨內的相關組織或程序,無論名為中央政策會、中常會、中山會報,不論手持大鞭還小鞭,何不按政策領域分設小組委員會,面對國會為中心的多元審議過程中,適度初步審議,承擔部分施政規劃任務,交由黨統合並宣布政策綱領。

為防止重要政策在進入國會後突然衰竭、癌化,也避免國民黨籍立法委員遭受精神外遇之苦,國民黨應重新思考黨內的緩衝機制。這樣的黨務革新,用不著裝葉克摩或研究流體力學,吃顆維他命足矣。